朱兴明晓之以情动之以理,告诉母亲自己只是慰问军队,又不是去打仗。即便如此,周皇后还是担心。她愈发看不懂眼前的这个儿子了,他太过有主见。万一去了辽东,干出什么事来。
可怜天下父母心,别说是一个皇太子了。就算是普通百姓家的孩子,谁愿意让他去危险的前线去。哪怕你是去慰问,你的母亲也会认为,随时都会有一万支冷箭对准了你。
这一点,朱兴明确实没有什么好办法宽慰:“母后放心,孩儿惜命的紧,儿臣会躲在一个谁都打不到的地方。再说了,边关还有数十万将士枕戈待旦,不会有事的。”
“皇后无需担心,朕已经派昌平总兵李守鑅护送皇儿北上。这次去蓟辽也不过是慰问一下前线的官兵,不会有事的。”崇祯皇帝,突然来到乾宁宫,听到了周皇后和朱兴明的对话。
崇祯知道妻子不会答应,是以忙完了政务就来到了乾宁宫想劝慰周皇后,正巧碰到朱兴明。
昌平总兵李守鑅虽无甚建树,然对朝廷还是极为忠心的一个人。闯贼兵临北京城的时候,昌平总兵李守鑅眼见贼兵势大并未投降,而是自刎于阵前。
毕竟护送二十万饷银不是一件小事,崇祯不放心,就让昌平总兵李守鑅护送朱兴明一起北上。周皇后也知道,自己就算是不想让儿子去也没办法。这事既然是崇祯的意思,况且朝议的时候已经定下来了。她唯有依袖遮面而泣,崇祯和朱兴明劝慰了一番也只好勉强答应了。
朱兴明大喜,对崇祯说道:“父皇,儿臣这次去想从锦衣卫带几个人。这些人与儿臣都比较熟悉,用起来也方便。”
这个崇祯不疑有他:“嗯,这个随你。你到了辽东,只需对守城的将士们说些宽勉的话,告诉将士们,眼下朝廷有些困难。但他们的军饷朕一定会发的,只要将士们肯出力,守住咱们大明的江山,朕不会忘了他们。”
朱兴明点点头:“儿臣理会的。”
其实,骨子里朱兴明是嗤之以鼻的。这些冠冕堂皇的话有什么用,将士们怕早就听得腻了。对朝廷尽忠,朝廷是怎么对他们的呢。无饷既无战斗力,不发军饷将士们怎肯卖力。
只有给钱才最实惠,拿钱办事。有了军饷将士们才会拼命,崇祯只给人家画个大饼有什么用。还好他是带了二十万两银子去的,不然怕是前线将士们要骂娘了。
二十万两,这批银子可是辽东将士的军饷,容不得半点差池。流寇猖獗,这些银子由昌平总兵李守鑅带兵护送就安全的多了。
本来吧,这事崇祯皇帝的圣旨已经下了。但户部这群狗官僚还想拖。时不我与,朱兴明是不想等的。他点了几个锦衣卫,由千户夏德超和李浩带领,去了户部要钱。
户部尚书李待问为官清廉,崇祯给辽东将士拨款二十万两,李侍问是签了字的。但到了户部右侍郎吴履中这里,被卡了脖子。
这国库好不容易弄来这点银子,还没捂热乎就被散出去了。吴履中很愤怒,于是他就想拖。虽然明知道有圣旨,这钱必须得出,可吴履中就是想拖。
朝廷的办事效率那叫一个慢,这种事其实屡见不鲜。这个世界上除了贪官清官,还有一种叫做昏官的家伙。
贪官可恨,至少拿钱能给你办事。清官受百姓拥戴,自不必说。最可恨的就是这种昏官,他们或许不会大肆贪赃敛财。却喜欢把给他人添堵,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。
比如这个吴履中,户部掌管天下土地、户籍、赋税、财政收支等。按照程序,崇祯下了圣旨,户部各部官员还得签字盖章,然后才能提取国库的银两。
吴履中则是不疾不徐,今日不是没带公章就是还有其他工作。总之,就是拖着不给你签字盖章。
朱兴明催了几次,此人依旧是我行我素。这就不能忍了,于是朱兴明带了锦衣卫,直闯进了户部衙门。
锦衣卫办案,是无人敢出来阻止的。户部的官员有点孱,因为锦衣卫出现的时候,就会有人要倒大霉。
结果,朱兴明带着锦衣卫就到了吴履中面前。众人齐声起身行了礼,吴履中还不知道是专门找他的:“太子殿下前来,不知有何贵干,还请殿下明示。”
“吴履中,我问你,圣旨给辽东将士拨款二十万两军饷,你为何压着不发!”朱兴明在他办公的桌子前怒指着他,直呼其名。
吴履中也不是个好相与的,他自认为两袖清风,并无贪污行贿、结党营私之嫌。所以见了朱兴明来质问他也不害怕,而是淡淡的说道:“下官每日政务繁忙,各地递上来的账簿不计其数。就算是有圣旨,下官也得按事出缓急来办吧。若是人人都如殿下您一样,什么事都先由着自己,那别人挤压的案子怎么办。”
反正我也老了,等你太子爷登基那天我也告老还乡了。别人敬你,我吴履中按章办事,偏就不理你。
朱兴明大怒:“你、你现在就给我把字签了,把章盖了!”
吴履中就是不买账:“就算是太子殿下,下官也得按照先后顺序。江浙和两广还有许多公务尚未处理,这辽东军饷还得缓几日。”
敬酒不吃吃罚酒,朱兴明忍住怒气:“明白了,跟你这种狗东西,本宫不该多费口舌的,给我打。”
打,是指身后的锦衣卫们了。锦衣卫打人,向来都是下狠手的。况且这又是太子殿下的谕令。
于是,朱兴明身后的千户夏德超和李浩,带着两个小旗抓着吴履中就是一顿胖揍。
这一下可算是炸了锅了,堂堂皇太子,居然带着锦衣卫闯进户部,将户部右侍郎吴履中给揍了个半死。若不是看在这厮年迈,夏德超他们下手还会更黑。
“别、别打了,下官、下官签、签字还不成么。”身后,传来了吴履中的哀嚎。
从正统开始,明廷便需按年补助边镇守军的粮饷,称为“年例”,由京运支付。这次户部拨了二十万两军饷的“年例”,朱兴明终于拿到手了。
不过闯的祸也着实不小,必须趁着崇祯尚未反应过来之前,今早的离京。离开了京城,一切都好办了。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,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